
新闻动态
#历史开讲#
《尔雅》①:南方谓之凯风②,东方谓之谷风③,北方谓之凉风④,西方谓之泰风⑤。焚轮⑥谓之颓⑦,扶摇⑧谓之猋(biāo)⑨。风与火为庉(tún)⑩。回风⑪为飘⑫。日出而风谓之暴⑬。风而雨为霾⑭。阴日风为曀(yì)⑮。猛风曰颲(liè)⑯,凉风曰飗(liú )⑰,微风曰飙(biāo)⑱,小风曰飕(sōu )⑲。
释义:
《尔雅》记载:南方吹来的风称作“凯风”;东方吹来的风称作“谷风”;北方吹来的风称作“凉风”;西方吹来的风称作“泰风”。
焚轮(龙卷风从上而下)称作“颓”;扶摇风(暴风从下而上)称作“猋”。火借风势,炽热燃烧的状态称作“庉”。回风(旋风)称作“飘”。
日出时刮的风称作“暴”(有可能那时候已经发现了太阳风暴)。刮风又下雨称作“霾”。阴天刮的风称作“曀”。刮得很猛烈的风称作“颲”。凉爽的风称作“飗”。微微吹的风称作“飙”(这个解释存疑)。小小的风(没有风却能感觉得到)称作“飕”。
①《尔雅》:是一部辞书类文学作品,最早收录于《汉书·艺文志》,但未载作者姓名。作品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。它不仅是辞书之祖,还是典籍——经,被列入《十三经》中。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图片
《尔雅》
《尔雅》是第一部词典,“尔”是“近”的意思(后来写作“迩”),“雅”是“正”的意思,在这里专指“雅言”,即在语音、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。《尔雅》的意思是接近、符合雅言,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汉语词、方言词,使之近于规范。
《尔雅》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,上限不会早于战国,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,有的来自《楚辞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等书,而这些书是战国后的作品。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,如狻猊(suān ní,即龙九子之一,形如狮子)。据研究,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。也有认为《尔雅》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,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《尔雅》博士,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《尔雅注》。
②凯风:和风。一说南风,夏天的风。
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“凯之义本为大,故《广雅》云:'凯,大也。’秋为敛而主愁,夏为大而主乐,大与乐义正相因。”
源自《诗经·邶风(bèi)·凯风》:“凯风自南,吹彼棘心。棘心夭夭,母氏劬(qú)劳。凯风自南,吹彼棘薪。母氏圣善,我无令人。爰(yuán)有寒泉?在浚(xùn)之下。有子七人,母氏劳苦。睍睆(xiàn huǎn)黄鸟,载好其音。有子七人,莫慰母心。”
③谷风:东风,生长之风。
源自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:“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。黾(mǐn)勉同心,不宜有怒。采葑(fēng)采菲,无以下体?德音莫违,及尔同死。行道迟迟,中心有违。不远伊迩,薄送我畿。谁谓荼(tú)苦?其甘如荠。宴尔新昏,如兄如弟。”
一说来自山谷的大风,为盛怒之风。
源自《诗经·小雅·谷风》:“习习谷风,维风及雨。将恐将惧,维予与女。将安将乐,女转弃予。习习谷风,维风及颓。将恐将惧,寘(zhì)予于怀。将安将乐,弃予如遗。习习谷风,维山崔嵬(wéi)。无草不死,无木不萎。忘我大德,思我小怨。”
图片
谷风
④凉风:北风。
《尔雅·释义》:“北风谓之凉风。”
凉爽的风。
三国·魏·繁钦 《与魏文帝笺》:“是时日在西隅,凉风拂衽。”
秋天吹的凉寒的风,即秋风。
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孟秋之月﹞凉风至,白露降,寒蝉鸣。”
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名,在昆仑山上。
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河水一》:“ 昆仑 之丘,或上倍之,是谓 凉风之山 ,登之而不死。”
⑤泰风:西风,大风。
《尔雅·释天》:“西风谓之泰风。”邢昺疏引孙炎曰:“西风成物,物丰泰也。
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云'泰风有隧’是也。”按,今本《诗》“泰”作“大”。
章炳麟《泰风一首寄赠卓如》诗:“泰风号长杨,白日忽西匿。”
图片
泰风
⑥焚轮:旋风,龙卷风。
《诗·小雅·谷风》“维风及頽(tuí)” 毛传:“頽,风之焚轮者也。”
孔颖达 疏引 李巡 曰:“焚轮,暴风从上来降谓之頽。頽,下也。”
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明本》:“焚轮虹霓寝其祅,穨云商羊戢其翼。”
⑦颓:指暴风从上而下。
《诗·小雅·谷风》:“习习谷风,维风及颓。”
《尔雅》:“焚轮谓之颓。”李注:“暴风从上下降谓之颓。颓,下也。”
《礼记·檀弓》:“ 颓乎其顺也。”
⑧扶摇:指自下向上的暴风。
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鹏之徙於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
毛泽东《念奴娇·鸟儿问答》词:“鲲鹏展翅,九万里,翻动扶摇羊角。”
暴风由下向上升腾,喻仕途得志。
清·魏源《送陈太初出都》诗:“威凤乘扶摇,一举乘天衢。”
清·黄遵宪《登巴黎铁塔》诗:“扶摇九万里,一笑吾其傥。”
道家神话传说中的树名。
《庄子·在宥》:“ 云将东游,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。” 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:“扶摇,神木也,生东海。”
图片
扶摇
⑨猋(biāo):本意为犬跑的样子。引申泛指奔跑,又可以表示暴风、旋风,此义后作“飙”。
⑩庉(tún):火燃得很旺的样子;居。古同“屯”。
另“庉庉”, 火炽盛貌。
《尔雅·释天》“风与火为庉” 晋郭璞注:“庉庉,炽盛之貌。”
⑪回风: 旋风。
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:“悲回风之摇蕙兮,心冤结而内伤。”
《古诗十九首·东城高且长》:“回风动地起,秋草萋已绿。”
唐·杜甫《对雪》诗:“乱云低薄暮,急雪舞回风。”
清·钱谦益《宝严湾枫林》诗:“白杨萧萧响空谷,长似铃铎悲回风。”
⑫飘:古字形从風,票声。本义指旋风、暴风。引申指飘荡、飞扬、漂泊等。
《诗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彼何人斯,其为飘风,胡不自北,胡不自南。”
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天下之士云合雾集,鱼鳞杂袭,飘至风起。”
图片
回风
⑬暴:最早见于《说文》。本义表示双手捧物在日下曝晒,后来引申出“仓促”“猛烈”“暴虐”“暴乱” “残暴”等义。
急骤;猛烈。
《诗·邶风·终风》:“终风且暴。”
《管子·小问》:“飘风(暴风)暴雨为民害。”
⑭霾: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,古字形上从“雨”表示天气相关,下部像某种动物。“霾”本义指大风扬起沙尘,使天空一片浑浊。
《说文解字》释义说:“风雨土也。霾,形声字,从雨,貍声。本义:风夹着尘土。
《尔雅》:风而雨土为霾。大风扬尘,土从下也。
⑮曀(yì):出自《说文》。曀,翳也,乌云挡住太阳光使天色阴暗。字义是天色阴暗且有风。
阴而风也。《说文》:“终风且曀。”
曀,翳也,《释名》:“云气掩翳日光使不明也。”
⑯颲(liè):风势强劲,猛烈。
南朝梁·武帝〈孝思赋〉:“旅雁鸣而哀哀,朔风鼓而颲颲。”
图片
颲
⑰飗(liú ):微风吹动的样子。多作形容词,与风有关,形容风吹的样子,常用词语“飗飗”。
⑱飙(biāo):是“猋”的分化字。本义为暴风、疾风,引申泛指风。还有迅疾等意思。
《说文》:“扶摇风也。从风猋声。”按,回风暴起,从下而上。
古乐府《怨歌行》:“常恐秋节至,凉飙夺炎热。”
《汉书·扬雄传》:“风发飙拂。”
图片
⑲飕(sōu ):字从风从叟,叟亦声。“叟”意为“掏空”。“风”与“叟”联合起来表示“风吹的声音像是从掏空的竹木管发出的啸叫声”。本义:疾风劲吹时发出的啸叫声。
小风。《初学记》:“微风曰飕,小风曰飕。”
风吹 。唐·杜牧《中送冀处士东游》:“论今星灿灿,考古寒飕飕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电子烟油vg和pg比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